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经验交流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 2015-04-16 浏览次数:

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由江苏师范大学牵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北京词网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语言产业公司参加,为批准立项建设的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一、中心建设情况
围绕“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开展人才、学科、科研等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中心协同效益日渐显现。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已遴选出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生在内的首批杰出学生人选6名并开始实施培养,以中心牵头单位申报的“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语言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得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现了语言学科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突破。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以中心牵头单位申报的“神经语言学研究生‘立体协同、前沿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得201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是41项获奖项目中仅有的两所非985和211高校研究生培养项目之一,也是语言学学科唯一的获奖项目。
二是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心牵头单位依托学科在高质量完成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项目建设后,又获得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二期建设项目的支持,牵头高校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4项,2014年中心共发表国内外一流期刊论文130多篇,新增省部级以上项目28项以上。江苏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协同成果申报国家973项目“面向三元空间的互联网中文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立项,实现中国大陆地区语言学国家973项目的突破。中心成员香港大学谭力海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语言学另外一个973项目立项。《语言科学》杂志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考核中,成为获得“优秀”的唯一语言学期刊。中心牵头单位2014年引进全职人员8名,包括2014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唯一获批的教育部长江学者李平教授;2014年唯一获批的文科“江苏特聘教授”朱祖德教授。建立人脑语言能力、机器语言能力、语言能力获得与发展、国家语言实力提升与规划、语言残障人群语言能力提升与社会共融5个研究中心平台,形成了以11名院士(学部委员)和15名长江学者领衔的研究团队。
三是在服务国家与社会方面,中心致力于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智库建设,承接了2014年“世界语言大会”的策划和筹备工作。中心专家主导提出大会推出的具有创新性的“语言能力”等核心概念和会议主题,并由中心组织协同单位召开“语言能力建设分析会”和“第三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语言能力与国家实力”等会议。大会成果文件《苏州共识》首次从概念设计到议题展开都由中心专家为主提出。这次大会首次成为没有争议的世界共识,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首次在世界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取得话语主导权,体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实现了中国思想力量影响世界和引领世界的一次重大突破。
四是在科研条件和薪酬保障方面,建成了7000平米的协同创新大楼并部分投入使用,预计4月份全部投入使用,价值2000万元的3T磁共振成像系统投入科研使用,设有100个工作位的语言能力研究数据处理中心4月份建成后也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语言能力研究数据处理中心。初步探索了协同创新体制下聘用人员的薪酬制度,2014年首批共发放聘用人员岗位薪酬148万余元,牵头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受聘中心的全部人员岗位薪酬均未发放,发放对象只包括中心在非牵头单位聘用的首席科学家、平台负责人、团队负责人,以及中心聘用的高级研究员,包括进入中心研究团队的社科院学部委员、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等共22人,其他受聘中心人员的岗位薪酬发放政策等尚在研究完善中。
二、建议和意见
一是对省属高校拟申报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议省政府牵头或由省领导担任中心理事会主任或名誉主任等,以便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协同工作。以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协同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都是副部级单位,专业同事协商不存在问题,但校级领导参加的理事会会议却难以召集。二是在机制创新方面,鼓励牵头高校各协同创新中心实体化。三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出台相应政策,促进牵头高校及各协同单位间实现学生培养学分互认机制和跨单位导师互聘机制。四是在薪酬体制改革方面,建议出台相应政策,允许对牵头高校内部受聘协同创新中心岗位的人员发放相应薪酬。五是在外部绩效评价上,引入第三方国际专家评价机制,建议将各中心按学科领域送审各领域国际著名专家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