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简报(总第24期)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8-31 浏览次数:

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
简  报

  2019年第1期(总第24期)
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5月9日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
2018年度报告 

截至2018年,全省高校共有5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有76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立项建设60个、培育建设7个、自主发展4个、高职院校工程技术中心5个。另有60余所高校通过自有资源和经费筹措,建有200多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2018年,各牵头高校继续加大对协同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健全创新管理和运行机构建设、配备专职管理队伍、加强基础条件保障、实施专项支持政策、持续投入专项经费。各协同创新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政府“科技改革30条”和省政府“科技创新40条”,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人才团队评聘、考核和薪酬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例如,有的中心实行由PI团队在中心设立专职科研岗位,面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聘,享受依托高校教师的校内资源使用待遇、中心聘任研究人员的薪酬待遇。有的中心做到了年薪制考核与绩效奖励相结合。有的中心形成立足教科融合、学科融合、国际融合的创新人才“三融合”培养模式。

2018年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国家、行业、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组织和完成协同创新任务,取得积极进展。在队伍建设方面,现有聘任人员13657人,其中全职固定7182人,兼职与双聘4650人,访问与流动1895人。新增团队104个,其中:省级以上团队55个。在科研创新方面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64项。国际权威期刊论文10193篇,国内一流期刊论文6224篇。国际、国家、地方、行业标准121项,著作、专著217部,软件著作权247项。申请发明专利受理7301件,授权4269件,其中:授权国际专利149件。新增重大科研任务4005项,获科研经费49.3亿元,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811项。新增基地平台125个,其中省部级以上基地平台85个。在人才引育方面,新增培养与引进院士11人,长江16人,千人30人,国家杰青23人,获省级以上人才计划592人。在社会服务方面,本年度转化推广创新科技成果或技术1812项,产生经济效益204.7亿元。提供智库决策、解决重大问题296项。在国内外合作交流方面,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230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410次,开展重大国际合作研究186项。

典型成果:南京大学固态照明与节能电子学协同创新中心0.5微米尺寸4亿像素规模的芯片研制和高质量InN外延生长方面取得突破。2018年实现尺寸0.5微米,规模4亿像素的芯片研制,是世界上像素密度最高像素规模最大的成像芯片,已经实现了成像功能。研究出一种可有效抑制InN中缺陷“边界温度控制外延”方法, 解决了大失配条件下InN随外延厚度增加晶体质量退化和龟裂的难题,蓝宝石和Si衬底上InN外延层室温电子迁移率提高到3580 cm2/Vs,是迄今国际报道的最高值。

东南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混凝土早期变形与收缩裂缝控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发明了现代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测试方法与装置,完善自收缩和塑性开裂模型。发明了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硬化阶段水化热调控及分阶段补偿收缩、服役阶段化学减缩等核心功能材料,定向、高效降低多种收缩。建立了低温升高抗裂混凝土设计方法与开裂风险精准控制成套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整体叶盘精密电解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制方面取得突破。研制出整体叶盘叶栅通道高效电解加工和叶盘叶片型面精密电解加工系列机床装备,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复杂曲面整体叶盘电解精加工,加工效率提高2-3倍,制造成本降低50%以上。

南京理工大学先进微纳米材料及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微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利用Pt/Co/SiO2(铂/钴/二氧化硅)二维铁磁异质结中界面轨道杂化的协同作用,在室温条件下成功将电流转换效率提升至2.83,是同类材料的几倍到一个数量级,为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河海大学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在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与旱涝的影响及风险应对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揭示了近60年全国水资源与旱涝急转事件的演变特征,阐明了千年和百年尺度黄淮海地区旱涝演变规律。创建了基于“分离-耦合”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驱动机理识别技术。提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资源与旱涝适应性调控、黄淮海地区旱涝风险应对方案,以及淮北平原区水资源立体调蓄标准化工程方案。

南京农业大学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水稻自私基因系统导致杂种不育分子遗传机理方面取得突破。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成果,育成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46、南粳5055和南粳9108。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稻谷标准,被誉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南粳5055和南粳9108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

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智能采掘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深部危险煤层无人采掘装备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建立了液压支护设备自适应调控方法;揭示了无人采掘装备动力传递部件渐变失效机理和无人采掘装备机电液复合传动原理,建立了工况适应性控制理论及方法;提出了无人采掘装备自主巡航控制理论与方法。

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大幅面纳米制造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功研制超宽带透明电磁防护与隐身材料,推进了“裸眼3D显示”、“AR纳米波导镜片”、“智能手机玻璃背盖纹理膜片”的重大目标产品。2018年已成功建立了7条导光板成型产线,开发了喇叭口导光板的导光板成型工艺,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在大尺寸透明导电薄膜生产方面,建立了3条最大尺寸达65寸的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

苏州大学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发现了3 种中国人特有的常见基因变异以及56 种罕见突变,系统揭示了中国人血栓病遗传特点;建立了以“抗凝蛋白目的序列捕获测序技术”为核心的血栓病早期诊断体系;牵头制定了《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治指南》,是全国所有医院诊治DIC的通用标准。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核反应堆安全中子输送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自主研发的大型核能中子学设计与辐射安全评价软件系统SuperMC(V3.3)于2018年正式向全球公开发布。该系统在核能中子安全的全过程精准计算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实现了耦合辐射输运、燃耗、活化与剂量计算的中子安全全过程精准计算。打破60余年国际垄断,替代并超越著名的美国 MCNP 程序。

南京工业大学膜材料与膜过程协同创新中心有机-无机复合膜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反应晶种法和逐步沉积晶种法,精密调控MOF的成核和成膜过程,解决了多晶有机-无机复合膜层的无缺陷可控制备的关键科学问题,并首次实现了MOF膜对手性分子的拆分。首次制备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中空纤维氧化石墨烯-陶瓷复合膜和氧化石墨烯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合物-陶瓷复合膜的规模化制备与工业应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在台风监测预报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台风外场协同观测系统建设、台风多源资料库构建及应用、台风数值预报系统关键技术研发、登陆台风精细化预报技术以及监测预报预警综合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我国台风监测的空白;建立了亚太地区最完整的台风多源资料数据库,为国内外开展台风监测预报、气候变化和极端台风事件研究提供资料支持。

南京邮电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金属有机半导体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与光电应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开发制备了高效、可印刷加工金属有机半导体材料,制备的铕配合物发光器件性能达到同期国际水平,获得了同期低电压驱动的磷光蓝光器件最优结果之一。率先研制了基于单一聚合物的三阶信息存储器。成功解决了“生物背景荧光干扰导致检测信噪比低”这一领域难题。

江苏大学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及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镍基单晶空心涡轮叶片取得突破。开发了新的熔炼工艺、铸造生产工艺、单晶制备工艺,制备出了符合航空发动机要求的单晶涡轮叶片,开发了航空发动机用镍基单晶涡轮叶片的数值模拟技术,攻克了航空发动机用高性能镍基单晶空心涡轮叶片重大核心关键技术。

扬州大学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水稻钵苗机插优质增产技术”和“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被列为2018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8项技术被列为2018-2019年江苏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促进了稻麦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新装备等生产应用,带动产业节本丰产增效16亿元以上。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和计算机诗词自动创作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获首届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报告奖”、2018年度江苏省智库实践十佳案例。中心研制的“九歌”计算机诗词自动创作系统,在社会引起了较大反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江苏科技大学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参研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取得突破。成果在世界最大非自航绞吸装备 6500 方/时“新海旭”上投入应用,作业能力指标居世界第一,获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国家发表公告对本项目装备与技术实行“出口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