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高校协同创新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 2014-03-19 浏览次数:

一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2011计划”的有关要求,扎实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时代呼唤协同创新

按照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主要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五种情况,其中技术创新处于主导地位。技术创新在其价值实现的不同阶段涉及多个不同创新主体,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是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二五”以来,我省通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科技创新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至2013年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35%,高新技术企业达6769家,知识产权综合水平跃居全国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五连冠”,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催生了企业旺盛的创新需求,开展协同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迫切。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高校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及“加强应用性交叉学科培育建设”等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要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使命,一定也只能在与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的合作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找准科学研究方向、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实现创新发展价值。我省启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推动高校与国内外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是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具有战略意义。

二、推进协同创新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科技支撑和引领,加快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一是通过组织对接交流营造协同创新环境。举办了四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累计组织7000多项科技成果、300多个专家团队与10000多家企业参会洽谈,达成合作项目及意向4000多个。围绕重点产业组织5场专题对接活动,发布成果近1000项,吸引企业800多家,达成合作项目及意向560多个。开通运行产学研网上对接管理系统,已有企业用户3146个、127家高校院所的专家用户944个,实现了常态化对接合作。二是通过集成计划项目支持协同创新开展。累计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18个、省拨经费100多亿元,80%以上为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项目。支持高校院所联合企业开展应用导向的产学研前瞻性研究项目600多个,安排省拨经费3亿多元、带动社会投入近20亿元。引导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0多个、校企联盟8000多个,年实施合作项目超过15000项,推动了高校院所与企业等的广泛合作。三是通过引聚高层人才引领协同创新工作。先后选派六批1174位科技骨干担任“科技镇长团”,累计推动相关县(市、区)与1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开展“科技副总(企业创新岗)”试点工作,以科技项目为依托,柔性引进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我省企业担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在推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企业开展全面协同创新,大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批共选聘专家40名,第二批拟选派300人左右。四是通过共建科技平台打造协同创新载体。支持地方政府、科技园区联合高校院所共建重大创新载体69个,带动全省产学研共建此类性质的研发机构达200多个,集聚创新创业人才2000多名,累计申请专利4700多项、授权专利1500多项。引导、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总建有比例超过80%,仅企业院士工作站就有300多个,活跃了技术创新活动、提升了企业研发水平。五是通过创新工作抓手助推协同创新深化。积极推进国家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启动省级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引导各地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要求,有效集聚相关创新资源,以创新集聚带动产业集聚,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实现无缝衔接,培育产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学研合作紧密、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竞争优势显著的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集聚区,打造协同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工程在推进协同创新上所做的工作,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实现了相互支撑、正向叠加,一方面科技创新工程为高校和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和中心的提升又为科技创新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推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几点建议

当前,国家战略把大学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而高校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教与人才资源利用不充分,归根结底是资源集聚、整合与转化能力不强,需要通过协同创新不断推进改革。创新的原动力来自竞争,需要着力彰显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机制助推产学研用一体化,让利益牵引知识与资本联姻,让人才带着成果一起扩散,形成内生增长机制,将中心打造成社会化的成果转化增值服务平台和高端人才创业平台。

具体谈三点建议: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斯坦福大学指出: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协同创新要在在坚持成果导向的基础上,逐步迈向问题导向。中心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要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解决国家问题。要更加注重以成果产出而不是投入作为科技能力的评价指标;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质量指标,让一项重大创新胜过百项一般创新。中心要明确行业产业服务对象,围绕行业产业的全链条开展创新,在高水平研发基础上实现产业的高端化,不断地提高能力和水平,奠定一流地位。二是强化两大协同。充分发挥大学、政府、市场三大力量的共同作用,构建政府引导建设、大学主体运营、企业广泛参与的格局,为协同创新各要素的整合、集聚与流动创造相应的机制体制。通过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持续化推进,搭建矩阵化协同创新模式。一方面,着力实施“横向”协同,依托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在国际间知识会聚与交流的最佳通道和天然中心的鲜明特点,以学科主线将优势的单位和团队进行有机整合;另一方面,大力加强“纵向”协同,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功能,按照行业和产业路径将需要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单位和团队进行合理组合。三是促进深度融合。熊彼特指出:创新是要素的重新组合。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多方内在动力和核心利益的是否一致性,能否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发展模式。要着力打破个体本位,培养系统思维,形成绩效导向的文化,促进信息、技术、资本等要素深度融合。要积极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实施,不断创新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各自把宝贵的资源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形成优化组合,在推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价值共享,使协同创新从单点优势、向系统优势、集成优势转变。

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让我们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大力推进由松散合作向紧密协同转变的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探索形成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新路子,为实现行业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高校自身内涵建设的协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