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以改革创新汇聚力量以团结实干推动发展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 2014-03-20 浏览次数:

作为首批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南京工业大学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强化外部协作,致力内部改革,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绩效评价、财务管理、2011学院建设等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努力成为“政府主导、区域急需、创新引领、影响突出”的区域类协同创新中心典范。

一、推进人事管理改革

实施“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为核心的人事改革,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组建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推动人员柔性流动。

1.推进实体化运作。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人事管理、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海外合作与交流、财务与资产管理等二级机构。厘清中心与院系,与外部之间的边界,构建统一的形象识别系统,统一的公共服务行政体系,统一的政策制度体系,促进快速健康发展。

2.突出重大任务牵引。探索科研项目经理制在中心的实施,鼓励广大师生带着重大任务到中心建功立业。中心围绕重大项目实施,一方面努力提供助手、研究生、场地等系统化支持,另一方面在其产生重大成果后,根据绩效提供补助奖励等,同时积极探索更为开放的激励政策让团队自主决定项目收益。

3.构建基于创新创业的人力资源体系。创新原动力来自竞争,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推动 “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在中心的先行先试;设立100个基于聘任的“2011协同创新编制”,服务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带动更多的人到经济一线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助推江苏创新型经济建设。

二、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应在科学前沿理论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研发、支撑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有新突破、大作为。建立以创新、贡献、影响为主体的绩效评价体系对推动中心发展至关重要。

1.形成系统思维。珍惜学校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确立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理念,围绕原始创新、成果孵化、技术转移、股权管理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明晰责权利,实行创新链管理,形成一致的承诺和共同的行动,推动协同创新事业再攀新高。

2.创新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围绕“创新性、贡献度、影响力”三个维度,分层次进行,第三方评价。创新性评价聘请国内外学术大师,重点面向学术前沿、国家区域急需,创新水平和学术成果等。贡献度由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联合评价,重点面向产业重大需求、行业关键技术、企业重点难题,聚焦技术、经济等重大突破。影响力通过媒体报道、问卷调查等多渠道进行。

3.彰显品牌效应。首批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凸显了我校最适宜创新创业高校品牌。中心要面向国家和区域急需,注重比较优势,放大品牌效应,广泛整合政府、产业资源,增强国家投入的集聚拉动作用,为学校跨越发展、实现“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 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三、构建财务运行新机制

“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2011计划实施的基本载体,着力构建规范集成开放财务运行新机制。统筹规划协同创新中心各项经费,科学、合理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加强规范。国拨资金政策性、时效性很强。认真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加强基础管理,推行阳光财务。通过准入机制、内部流程、绩效考核等体系建设,构建内控机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财务制度体系和规范完善、持续稳定的创新政策体系,用政策从面上驱动事业发展。

2.加强集成。2011是为体制机制买单的计划,中心要成为创新型经济的组织者。根本主线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不断凝练、落实、组织和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一方面校内强化体系建设,“国家、省级、校级”、“学科、人才、科技”三位一体,另一方面更好地整合优质社会资源,通过有组织系统化实践,提升资源集聚、整合与转化能力,出大成果。

3.加强开放。“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开放平台,重点是环境和机制建设,让想做事、能做事的人做成事。中心以政策、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活力。吸引符合中心发展方向的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围绕重大项目组织实施,配置资源,提供服务,做出实质性成果。形成有大树,有灌木,也有草根的和谐创新生态系统。

四、成立“2011学院”

协同创新的本质要求提升高水平人才聚集和培养能力,推动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和高质量成果。学校成立“2011学院”,探索优秀本科生培养之路。

1.科学定位。依托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将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转化成育人优势,实现从追随者向领先者转变。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顶天立地培育创新人才。顶天是借力学校全球化战略,与国际知名高校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立地是构建基于企业、学科型公司等产学研协同机制,培养技术总监、高级研发等专门人才。

2.激发活力。公开透明操作,形成一揽子操作方案,构建不一样的选拔模式、培养过程、评价机制,“多层次,多样化”培养创新人才。围绕“兴趣”、“价值”两大着力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业成果作品化、专利化、商品化;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使教师主动适应转型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构建全员育人及成长成才服务体系,让学校的改革发展最终惠及广大师生。

3.协同育人。明确联合工作机制,形成联合领导机构,专人全程负责。首批招收130名学生,探索MOOC等国际领先教学模式,实施“全程导师制、全员书院制”,培养本硕博贯穿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借力翻转课堂,共享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发挥校友等社会资源作用,加强互动交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人才。

习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时的讲话中提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袁贵仁部长指出:2011是干事的计划,不是分钱的计划。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更大的改革创新勇气,更多的组织协调智慧,更坚韧的执行能力,共同致力于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