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经验交流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 2015-04-15 浏览次数:

   一、中心总体情况
   2013年、2014年河海大学牵头的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分两批立项建设。至此,我校已获批牵头立项建设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以下简称中心),基本覆盖学校的特色学科。
   二、中心建设运行情况
   我校4个中心全部纳入学校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正常。各中心立项建设以来,根据中心目标设置创新平台、设立研究方向,梳理重大需求、明确重大任务,围绕重大任务组建创新团队;各中心已与团队签订任务书、划拨团队经费。学校中心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为: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创新团队。设置中心执行主任岗位,全面负责中心日常工作,组织落实中心各项决议。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进协中心的内涵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岗位设置与人员聘用管理办法(试行)》,构建了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协同创新中心”经费保障与管理办法(试行)》、《河海大学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运行和财政拨款经费分配指导意见(试行)》、《河海大学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经费报销办法(试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进一步推进中心建设运行,出台了《河海大学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引导、激励中心各创新平台、创新团队良性发展。其中,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继续完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完成由三峡集团控股的国家工程中心运营公司的股权变更,形成“双中心”内生式创新任务组织模式,整体推进综合改革。
   三、中心运行的初步成效
   一是吸纳人才及科技资源有效集聚。4个中心汇聚现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基地平台30余个;现有全职固定人员291人、兼职与双聘人员142人、访问与流动人员38人,其中,院士7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中心建设共投入资金2.5亿余元,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是科技创新成效颇丰。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经过两年的建设发展,承担重大任务314项,汇聚资金1.9亿余元;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1项,获得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筑物安全运行智能监控系统、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关键技术、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的支持。协同创新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获国家级成果奖励5项、省部级成果奖励31项;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313篇、国内一流刊物发表论文492篇,出版标志性学术著作29部,举办重要学术会议或论坛11次。
   三是科研创新成效显现。由河海大学主持、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变化环境下工程水文计算的理论与方法”近两年的协同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江淮地区气候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洪旱极值事件及河川径流影响程度,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下垫面变化对区域水循环要素的影响程度;提出了洪水系列的均值和变差系数变化的区域洪水频率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我国东部未来气候变化多模式预测结果、水文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及其对设计洪水结果的影响;构建了多目标调度图优化模型来模拟指导水库调度运行;成果应用于我国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为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由河海大学协同江苏省沿海集团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持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经过三年的实施顺利通过验收,项目为江苏沿海滩涂围垦方案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江苏沿海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具有借鉴意义,为江苏条子泥围垦工程及其安全提供了支撑保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四是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新增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引进优秀人才11人,新增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2个,获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11项,培养学生800余人。中心实施的“高校-基地”联合培养行业工程英才模式的改革项目作为教育部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被评为优秀,获得2014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为全国示范,获得国家教育成果二等奖。
   五是促进学校学科提升。中心通过整合各协同体的特色与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集聚放大效应;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与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工程等建设项目的相互依托、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使得“海岸带开发与安全学科群”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建设项目成功通过验收,并获得A等的好成绩,同时申报的江苏省优势学科二期工程“海洋科学”也已成功获批,并进入有序建设中。
   四、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4个中心通过国家教育经费、国家科技经费、省财政专项经费、高校自筹经费等多渠道投入资金2.5亿余元。其中省财政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团队建设和中心的建设运行;中心与平台主任、团队负责人签订任务书,正式下达任务和建设经费。为鼓励平台组织策划、培育、申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每个平台可使用一定额度运行经费。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中心建设和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质性运行水平有待增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角色不清晰、协同体之间稳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中心的实质性运行。二是机制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探索,中心“协”而不“同”的情况仍然存在,机制体制在建设过程中需不断完善。推进协同创新中心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与指导,建议进一步明确价值取向,在经费使用方面真正落实协同创新的要求,使协同创新中心真正发挥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