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经验交流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 2015-04-16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创新驱动,要求以协同创新思维促发展,明确创新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显著作用。李克强总理发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最强音。学校倍加珍惜国家、省实施的“协同创新计划”这一历史机遇,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协同创新为主线,跨越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决策,实施“人才引育、协同创新、文化引领”三大举措,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做法与成效
一是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国家级“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实体运行成效显著。支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4个分中心相继获得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遴选出了首批6家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初步构成了“国家—省级—校级”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学校与帝国理工学院签订合作共建“塑料电子联合实验室”的协议;成功建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基础设施领域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暨中国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棒垒球项目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获得立项资助,这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唯一获得总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项目。
二是形成了明确的工作机制。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提供制度保障,为协同创新工作保驾护航,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以往单点的知识创新活动转变为有组织、系统化的创新实践活动。成立南京工业大学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切实履行牵头单位的主体责任,为协同创新提供政策、资金等全方位支持。中心主任由校长亲自挂帅,分管校长担任执行主任,下设生物制造、化学工程、工程材料、柔性电子四个研究部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部、国内合作研究部、公共技术服务部和管理运营服务部,实体运行成效显著。从旧有的“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转变为更加成熟的“海外人才缓冲基地”。聚焦PI和项目经理人制,建立了一整套面向海外高端人才的聘用、薪酬、考核体系,建设与国际化接轨的软硬件环境。从面向江苏本土转变为面向全球化的发展定位。先后聘请40余名海外著名教授进行交流合作和客座研究,举办了多期“协同创新中心论坛”。承办“光电子学前沿与技术进展”论坛、“光电子学、材料与能源”国际研讨会和2014年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
三是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项,973计划项目2项;新增院士1人、“千人计划”人才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3人、“万人计划”人才2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及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开发了生物法制备富马酸及其衍生物、生物基高分子化合物γ-聚谷氨酸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以全球首套膜法制浆废水零排放工程为标志的重大装置稳定运行。
二、体会与建议
一是提升动力机制。创新需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现在国家一个重大专项就几个亿,甚至是几十个亿。协同创新一年才一千万,承载那么多使命,时不时面对检查,对顶尖人才而言就是一种奉献,风险大,但有效激励不足。协同创新是依托学校最强的相关学科,是优势的多重融合,本身已经是特区,是利益的既得者,试图通过绩效奖励等微刺激让其进行颠覆式创新难度很大。因此需要在更高层面上加以设计,“2011计划”亟需更加明确的指向。当下大学必须回归本源,科研应基于兴趣驱动,基于教师提高自身竞争力之现实需要。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知识日益耦合的当下,协同创新是高水平成果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应该把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作为实现大学社会服务第三大职能重大战略抓手,进行系统化设计。
二是强化管理创新。协同创新最本质的要求是“聚焦需求、提升效益”。要大力推动中心的实体化运行,学习美国国家实验室模式或兰德智库等非营利组织模式,具有明确的边界,明确的核心使命,明确的责任主体,使之更加面向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政府对其在人员、经费、绩效等方面给予更加明确的系统化设计,更好地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需要政府解决三个问题:发挥政府主导,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教育厅、工商业界、知识界联合界定需求,明确目标和路径;赋予中心类似于美国NIH、比利时鲁文微电子中心的组织功能,在本领域政府的相关资金和项目安排委托中心代理;强化管理创新,强化牵头高校的主体责任,构建以学校法人为代表的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协同创新真正成为高校明确的承诺和一致的行动,形成硬约束。
三是规范资金管理。按照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法则及国家对人员工资、教学经费以及奖贷助等一系列的刚性约束,大学就是一个吃饭的财政,是计划经济的模式,与创新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要求有差距。当下国家一系列的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倒逼式改革对学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各类专项资金政策性、实效性很强。学校财务管理的思维和手段严重滞后,使得社会一定程度上妖魔化了高校,主要是学校教学、科研等主体活动之间的边界模糊,并且缺乏明确的外部约束。因此建议:政府应该对高校的会计法则进行必要的梳理,确定其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收入之边界,比如老校区资源盘活,学校商业资产、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学校的品牌价值以及高层次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对针对协同创新专项经费中人员费用支出尚没有明确实施方法,协同单位人员聘用经费和绩效经费无法落实等现实问题。